消化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肝炎日,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来科普
TUhjnbcbe - 2022/12/31 9:09:00
刘*连的号怎么挂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93597.html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12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防治肝炎健康你我”。本期,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贾志伟为大家介绍肝病的种类和防治原则。

一、肝病的种类

1.病*性肝炎

病*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引发的肝炎,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也就是人把病*吃进去后引起发病。在受灾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及卫生条件差,可能出现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散发病例,甚至暴发流行,因此灾后救援人员要特别注意识别和防护;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一般的接触不会造成感染。

病*性肝炎根据起病情况、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等,又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医院就医,慢性肝炎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防治肝炎的药物外,平时应着重注意养肝、护肝。

人们对病*性肝炎往往有较深的认识,一旦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疸、发热、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首先就会想到病*性肝炎。这时需要仔细辨别,区分开肝炎与其它疾病。

2.非肝炎病*感染

由非肝炎病*感染引起的肝炎近年有上升趋势,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感染)、巨细胞病*、柯萨奇B组病*引起的肝炎。其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与病*性肝炎相似。因此,当肝功能异常,而肝炎病*指标均阴性时,应注意检测上述病*指标,有助于明确病因。

3.酒精性肝损伤

大量或长期喝酒,肝脏负担过重,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发生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酒精性肝损伤早期可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逐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4.药物性肝损伤

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非常普遍,目前已发现有近千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常见情况有两种,一种是药物的*性作用,如多种抗癌药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另一种与人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也就是说,某一类人用某种药后会发生肝损害,发生率较低,但无法预测。

5.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引起的炎症和肝细胞坏死,一般表现为慢性和进展性。尽管是慢性的,但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的*疸、发热和肝功异常,与急性肝炎症状相似。

二、肝病的早期病症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恶心、呕吐、易疲倦等等。外观表现有面色晦暗、眼睛及皮肤发*、肝掌、蜘蛛痣等。

面色晦暗:与太阳晒黑的皮肤不同,该情况面部暗淡而无光泽度。除此之外,严重的黑眼圈也是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其中大多数为慢性乙肝。

皮肤发*:从未患过肝炎的患者,在患急性肝炎后,早期可表现为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肝区不适、乏力,之后可突然出现眼睛及皮肤发*。慢性肝炎患者若出现上述情况,往往表明病情加重。

肝掌:与常人的手掌颜色不同,普通人的手掌颜色红润,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无血色。

蜘蛛痣:中间有一红点,周围有血丝状,当用棉签一端压迫痣中心时,全痣消失,放开后又会出现,这一肝病患者早期症状可与其他血管痣相区分。

三、肝病的危害与防治原则

肝病的危害不仅仅局限在肝脏,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肝癌,更可引发全身性的疾病,如癌症和各种心脑血管病。肝病患者由于肝脏解*能力和免疫能力的下降,导致各种癌症多发;由于肝脏代谢能力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糖代谢异常,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等。

1.肝炎防治原则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即便出现病变也不会引起人体强烈反应,因此常被忽视,有的人甚至发展到肝硬化才知道自己有肝病,因此,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病*性肝炎患者控制肝炎发展的根本,是进行积极有效的抗病*治疗。只有控制住病*的复制,才能够减少肝细胞损伤,才能减慢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

2.肝硬化防治原则

各种肝炎都可导致肝脏的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甚至发展到肝硬化,因此,针对各种肝炎发病的原因,都要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去除引发肝炎的病因,预防肝硬化的治疗一定要早进行,而且要长期进行。

如果已经发生肝硬化,更要抓紧时机治疗,治疗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病情和监测各项指标的变化,避免肝硬化发展到后期,出现肝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并发症。

3.肝癌防治原则

及早发现肝癌能争取到早期治疗的机会。早期发现肝癌的有效方法,包括定期检查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以及肝脏的影像学检查。肝癌的治疗要尽可能采用创伤性小的方案,如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都需要长期、规范地治疗,往往会牵扯患者及家属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希望通过世界肝炎日这样的健康日,引起全社会对肝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肝炎日,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专家来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