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医院(医院)消化内科主办的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三届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在学术厅成功举行。此次论坛旨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医院及科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消化内科的学科发展。*委书记类延旭出席论坛并致辞,消化医学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主持会议。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IBD病情通常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使IBD在治疗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在治疗选择中仍有很多困惑,不当治疗可能会给患者健康和预后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会议特别邀请多位在炎症性肠病诊治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教授、医院消化内科许乐教授、医院消化内科李晓青教授、医院消化内科刘红教授,以及我院原消化内科主任林静、放射影像科主任刘晶哲、普外科副主任赵力等,共同分享和讨论炎症性肠病诊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王化虹教授针对“炎症性肠病的诊疗进展”做了详细报告,他领导下的消化内科已经形成了一个优秀的IBD研究团队,他提出了“超早期炎症性肠病”的概念,并介绍了临床诊治经验。许乐教授则为大家带来了“老年人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思考”的报告。他指出,在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当中,约25%~30%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针对基础病复杂、合并症多发的老年患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临床医生需要提高重视的方面。李晓青教授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的诊治体会,介绍了关于结缔组织疾病在影响胃肠动力方面的研究,她指出,虽然有些结缔组织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病因不明的胃肠道不适及特殊内镜学表现的重视,谨防漏诊、误诊的发生。
随后,我院程艳丽、赵力、刘晶哲三位主任分别就“超声内镜在IBD中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以及“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顾雁则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内镜下表现进行详细讲解,她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内容深入浅出,令人豁然开朗。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亚丽、主治医师郭红伟则详细解读了最新的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诊治指南。消化内科医师张宏娜则和大家分享了一例结肠溃疡的病例,她思路清晰,讲解透彻,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讨论。专家们对此病例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下一步诊疗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肯定了我院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治能力。
在此次论坛中,普外科、肾内科、全科医学、放射影像科等多科室积极参与,大家充分交流,体现出我院医务人员极大的学术热情,临床医师通过与专家交流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消化内科医师对IBD的整体诊疗水平,同时对增进院间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