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黏膜说”聚焦消化道黏膜,邀请国内消化名家对不同消化系统疾病中黏膜损伤机制和修复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尚无法治愈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并易反复发作。黏膜损伤是该病的重要的病理基础,那么黏膜损伤与疾病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黏膜愈合对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临床目前如何开展针对黏膜愈合和修复的治疗?本期“消化黏膜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长、空**医院吴开春教授将为我们一一解答。
IBD肠黏膜损伤与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系?
尽管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不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还是克罗恩病(CD)肠黏膜损伤都是基本的病理特征。吴开春教授指出,IBD的肠道黏膜损伤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其中关键的损伤环节是肠道黏膜的免疫失衡导致的黏膜炎症的持续存在,使得肠上皮细胞受损。机体本身针对出现的损伤,会有一个自我的再生、修复的功能。而在IBD,黏膜屏障修复减慢,无法完全修复,最终就导致了黏膜破损,溃疡形成,CD患者甚至可能导致整个肠壁的透壁性损伤。最新研究证实,黏膜屏障受损在IB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吴开春教授提到,除了上述在病理学上的改变,其实有研究发现IBD患者与黏膜屏障完整性相关基因也有改变。因此,针对IBD黏膜屏障修复障碍的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黏膜愈合作为IBD治疗目标的重要性?
黏膜愈合是目前国际国内指南/共识推荐的IBD治疗目标。这是基于黏膜愈合对患者长期结局的影响。如果经治疗能够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其复发率、再住院率、治疗费用和需要手术几率都会显著降低。吴教授表示,在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视IBD患者的黏膜愈合。治疗一定时间后需要再做内镜来监测黏膜愈合情况。如果无法实现黏膜愈合的目标,临床医生需要及时提出改变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建议。
IBD治疗中,黏膜保护和修复的意义和现状?
吴教授指出,目前IBD的治疗仍以抑制肠道炎症为主。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和生物制剂都是从不同角度抑制肠道免疫失衡导致的炎症反应,从而可以减轻黏膜损伤。而针对肠黏膜屏障修复和保护通常可以使用黏膜保护剂,不过吴教授提到此类药物并不多,可以作为其他抗炎治疗的辅助治疗。
瑞巴派特是在临床应用超过30年的胃黏膜保护剂,这种药物同时对肠道黏膜也具有保护作用,一方面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再生,同时可以促进黏液分泌,对于肠道黏膜屏障的修复和保护具有一定作用。
有日本学者曾使用瑞巴派特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证明瑞巴派特可以促进肠上皮的修复和黏膜愈合。将黏膜保护剂用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优势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损伤的肠道黏膜,可以增加疗效,同时药物不进入血液循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吴教授谈到,现有的黏膜保护剂在IBD患者黏膜修复中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更可喜的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的很多研究着眼于IBD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的修复和保护,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新型药物出现。
“消化黏膜说”专栏寄语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和黏膜屏障学组组长李景南教授
李景南教授:“大家都知道,整个消化道的黏膜屏障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消化道的病变都与黏膜有重要的相关性,黏膜屏障保护几乎是所有消化道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从食管到胃到小肠到结肠,整个消化道覆盖着非常重要的黏膜屏障,而这个黏膜屏障只要任何一个地方受损,都会导致相关的疾病,例如溃疡病、IBD、胰腺疾病。所以我们现在对黏膜屏障的重视度在提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和黏膜屏障学组(更名为:胃肠激素和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就是想给大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研究探讨的平台。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主委、常委,针对全消化道和胰腺相关的多种疾病中黏膜损伤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做详细的阐述。相信大家通过这一系列学习,能使我们对消化道黏膜屏障的保护,疾病知识和治疗有全新的认识和理念。”
往期回顾:
1.消化黏膜说①
唐承薇教授:急性胰腺炎治疗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