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首批“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这样一个赢得众多“重量级”学术头衔的学科平台,在一位医学大家的讲述下,再现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3月15日晚,懿德楼外春风化雨,懿德楼内也是润物无声: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房静远教授莅临生物医学科学学会主办的“圣约翰技术讲坛(JATseries)”第一讲,以《仁济消化学科的传承与发展》为题,为在座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带来了一场生动丰富的讲述。讲座由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郭晓奎教授主持。
医院消化科闻名全国,其发展自然离不开学科带头人培养与人才队伍建设。房静远教授首先提到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首任所长、也是中国消化内科发展奠基人之一的江绍基院士。从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到面对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荣誉时的高风亮节,房教授充满尊敬、感慨、钦佩又有些动容的讲述,让大家真切体会到一位睿智的学者如何白手起家,为仁济消化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继承江院士衣钵的萧树东教授,也同样为这一学科完成了许多开创性工作:第一根纤维胃镜的争取与胃镜室的正式建立、创办《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杂志(已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获得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主席奎格利教授授予的“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大师”称号……这位严谨、慈祥、儒雅、聪睿的医者,不仅在仁济消化学科的硬件上添砖加瓦,也同样引领了学科精神与文化建设。
江绍基院士(左)、萧树东教授(右)
以江绍基院士、萧树东教授领衔,与邱德凯、曾民德、胡运彪、张德中、刘文忠等老一辈专家先后开创了“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与预防”“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肝硬化(纤维化)的诊治”“早期胃肠癌的内镜下诊治”“胆胰良恶性疾病的诊治”“肠微生态”等多个亚专业,目前也是“后继有人”,涌现出多名学术带头人与“接班人”。房教授表示,医院消化学科非常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尽量做到前辈在各领域的经验与积累都有人可传,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其在最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优秀的老师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学科的底蕴也因此代代相传。
病区床位张,年门诊量50万人次,设有平方米的消化内镜中心,还拥有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消化病理学室、消化B超室、胃肠动力室、临床药物实验基地和SCI/统计源期刊编辑部……结合学科目前的规模与架构,房静远教授也向大家具体介绍了“仁济消化”近几年在医、教、研各方面取得的卓越成绩。比如,临床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入院患者中急危重、疑难病例占85%以上;先后获得13项国家级人才计划和25项上海市人才计划;年逾10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百余篇SCI论文(最高IF=33.9);多次承担相关教材及临床指南的编写……特别是近几年,“仁济消化”始终位列国内临床专科三大排名榜的前2位,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与旺盛生命力。
讲座的最后,针对同学们的提问,房静远教授深入浅出地一一进行了解答。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回答“如何看待当前医生待遇不佳、医疗环境严峻所致的人才流失严重”时说到:“现实确实不尽如人意,但一切都在变好;而个人选择本身没有对错优劣,只是在我的一些学生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会觉得有些遗憾可惜”。似乎看出了提问同学的迷茫与踌躇,房教授最后中肯地讲到:“我不知道你会不会走,但我希望你不会。”窗外春寒陡峭,窗内房教授的一席话为医学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忘初心,为之奋斗,方得始终。
JAT讲坛·圣约翰技术讲坛第一讲的顺利举行,让同学们领略了优秀学科的发展,了解了相关疾病治疗的前沿技术和研究,为之后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后,生物医学科学学会还会邀请更多学界的前辈们分享经验,帮助医学新人成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勇攀高峰。
文:何欣恒、贾益、李佳琪、谢亦乐;图:高宇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