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直到年,班廷和他的助手发现了胰岛素,由此开创了糖尿病的治疗之旅,也因此,联合国将班廷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了联合国糖尿病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教授在11月14日的“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年学术研讨会”上谈到,“糖尿病的治疗理念随着循证证据的不断累积,是在不断变迁的,从强化到个体化到多因素的管理,一直到现在,以强调心血管结局为主要导向的治疗理念。”
第一个阶段:强调“强化降糖”的理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糖尿病新药的问世,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威胁大大减少,寿命逐渐延长,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很多并发症。”肖新华教授介绍,当时,学术界对于并发症能不能控制、怎么控制,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并发症是随着糖尿病自然病程伴发的一种症状,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学者则认为,如果血糖控制更好,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此,在美国、英国随后启动了著名的DCCT研究、UKPDS研究。
两个研究结果均显示,无论新发的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的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后,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会大大的减少。“也因此,严格控制血糖这一理念也被写进各国糖尿病防控指南。”肖新华教授说。
第二阶段:强调个体目标化
DCCT研究和UKPDS研究结果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微血管病变,但当时没有看到对大血管病变的改善,所以人们就想如果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得更严一点,比如控制在6.5%以下,甚至接近于正常人的6.0%以下,会不会不仅对微血管有好处,还会对大血管也有好处呢?
随后国际上又启动了几个大型循证医学研究,针对病程相对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开展更严格的血糖控制。但遗憾的是,年先后公布的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这些患者,严格的血糖控制,并没有带来心血管保护效应,还给那些严格血糖控制的人群带来了低血糖的风险,甚至增加了心血管死亡风险。也因此国内外糖尿病治疗理念也由一味的“强化治疗”进入到重视“个体化治疗”原则。
第三个阶段:强调多因素的血糖控制
随后丹麦的一项STENO研究把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是不仅给予患者严格的血糖控制,也对患者的血压、血脂、体重、抗凝治疗等心血管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另外一组是常规的治疗,经过长达13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多因素的综合管理带来了明显的心血管获益。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著名的《新英格兰》杂志上。
“糖尿病的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并发症。”肖新华教授说,基于该循证证据美国ADA、中国的CDS等国内外指南都开始开始进一步强调糖尿病患者要进行除血糖控制外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
第四个阶段:强调以心血管结局为主导
目前的糖尿病理念,已不再是过去的完全以患者的血糖控制为中心,而是以患者心血管防护为导向。
年欧洲糖尿病指南显示,如果新发的糖尿病患者评估有心血管疾病,那么,就应该首选SLG-2、GLP-1等对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如果单药运用血糖控制不达标,则应该尽快联合用药。当然,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心血管疾病,首先药物还应是二甲双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