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行至,我们向着历史的新坐标迈进。
宇宙深处,“羲和”探日、“天问”奔火,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漫步。换了人间,在宏大无匹的时代浪潮中,青年躬身入局激荡起更大的浪花。奥运会上,杨倩射落首金、全红婵一跃惊人、苏炳添刷新纪录;抗疫战场,一线医护、志愿者、普通居民在与病毒的交锋中守望相助;教育的田野,孩子们回归校园,职场人重回“课堂”开启“新学习时代”……
来自全国最大在线终身学习平台腾讯课堂的数字表明,即便在疫情之下,依然有更多的青年在用拼搏的音符,谱写自己的乐章和时代的交响曲。过去一年,在腾讯课堂参与职业技能学习的年轻人累计在屏幕前度过了万个小时,相当于年。通过学习,他们当中有人从工厂汽修工成为IT工程师,有人从叉车工人成为网络专家,有人从门锁设计师成为工业仿真工程师……
在1月19日揭幕的沸腾新青年盛典上,青年这种前进与奋进的力量让人感受更加强烈。这场由南方周末联合腾讯课堂发起的盛典,汇聚了世界冠军邓亚萍、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职场锦鲤”孟羽童、广州导盲犬学校校长李苑甄、带领全村留守妇女创业的90后“瓷娃娃”王妙、打败了职业危机的宝妈崔钲聃等各界青年。他们登上盛典的舞台,分享如何用终身学习书写沸腾的人生。
我们用两万字记录他们的学习、奋进的每一步,也描摹出了这个点滴星火却能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新学习时代”。不管身处何处、起点在哪,沸腾新青年都将奔赴坦荡的大道而去,前进者永不停歇。
世界冠军邓亚萍:《西西弗斯从不在山顶停留》
邓亚萍,在14年的运动生涯中拿到18个世界冠军,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退役后,邓亚萍投身公益事业,立志将体育精神发扬光大。
邓亚萍演讲全文:
近几年最热的词可能就是“内卷”和“躺平”了,我非常理解内卷是什么状态。竞技体育,有人胜利,也有人失败。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竞技体育是千军万马只有一个冠军。你们看到很多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小组赛被淘汰了,但是你们没有看到的是,有更多运动员连奥运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比赛的成绩、每块奖牌的背后都是运动员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与对手之间的比拼往往是在毫厘之间,没有谁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每个人背后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
我生长在一个乒乓世家,但因为身材矮小曾三次被国家队拒绝。我赢得全国冠军的时候只有13岁,打败成年组所有大人,包括国家队的队员、世界冠军,理应进入国家队了。但国家队5个教练中的4个教练都反对,因为我身高不足。我必须要比别人跑得快、打得狠、打得怪,跟别人打得不一样我才能赢。后来我进入国家队,拿了4个奥运金牌、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我的经历证明了无论怎样的内卷世界,有效的努力能够改变外界所有的质疑。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的状态是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
面对内卷,我们要做有效的努力,而不是无效的努力。努力的方向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再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从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去突破它、攻克它。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不要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遵从自己的内心,坚定地死磕下去。
我也看到,面对内卷很多年轻人想躺平,如果我是当下的年轻人,我会觉得不放弃努力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努力总是能一点点地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比如很多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很难在刚毕业的几年内买上心仪的大房子,其实这很正常,我们的父辈也是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条件。但努力之后,我们也许能租得起公司旁边更好的小区的房子,不用住在郊区每天通勤4小时,这不是很好吗?有人觉得自己再努力也无法留在一线城市,但是努力之后能够带着一线城市的见闻和经验回去更好地建设家乡、孝顺父母,这不是很好吗?
即便在一个注定被淘汰的环境,我们也不必躺平,人生有很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如果当年我无法成为冠军,我会追求成为一个最优秀的陪练,让队友在训练中积蓄能量、为国争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愿意为之努力、付出、坚持的目标,并享受这个过程,登上领奖台不是体育的全部,拼搏、坚持、永不放弃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从8岁努力获得第一个冠军开始,24岁之前我拿了18个世界冠军,99%的可能那就是我的人生巅峰,无论未来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再超越的高度。
我在不断地跨界尝试,有成有败。当年的刻苦训练,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怎样去输、才能更好地赢。体育可以让我们感受挫折,并且成长。我在新书《心力》里面总结了三个心得:1.能忍受延时满足,善于控制情绪;2.目标清晰、专注力强,责任心重;3.不抱怨现状、不畏惧失败,竭尽所能直到成功。我能理解当下的内卷压力,我尊重所有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的孩子,我可以接受他的普通,却不希望他躺平。
我孩子从小喜欢篮球,后来又喜欢电竞,我不会直接否定他。他喜欢打篮球,作为业余爱好,打篮球可以锻炼他的团队协作能力。他喜欢电竞,曾获得过“北京第一孙尚香”的称号,为此我还专门考察了国内两家顶尖电竞俱乐部。他们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运动生涯极其短暂,最多18-22岁或23岁,就是四五年。并且成才率极低、竞争极其残酷。当我把这些信息带回去给我孩子一说,他就没有兴趣了,没有下文了。
现在我孩子在练习乒乓球,每天放学后练3小时,周末至少训练一天,甚至去年春节都是在专业队里集训渡过的。通过6年时间的努力,他共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6金4银5铜的成绩。人生如球台,运动场也是微观的人生,不管他是选择走乒乓球的职业道路,还是只把乒乓球当作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只要他学会怎么树立目标、怎么面对困难、怎么理性看待输赢、怎么找到战胜困难的方法,这就是体育带给他最好的人生礼物。我不会因为自己曾经飞到高处,就要求孩子也一样高飞,但是我希望他拥有一颗想飞的心,他想飞的时候我会陪他一起飞。
不可否认,现在的世界变化太快,比如行业变革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年轻人的不安全感真的非常强。我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体育精神传递下去,过去十几年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以亲身经历激励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同时我还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一起发起了乡村体育室的公益项目,以乒乓球运动为基础,让乡村妇女和儿童可以有更多场地锻炼身体。
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唯金牌论,运动员们会有更多个性化的标签,让大众了解到冠军只是付出更多努力的普通年轻人,运动员并不是比赛机器,他们也是热血青年。在我看来,运动员“个性化+硬核体育”是1+12,体育明星的正能量形象获得了更多的粉丝,意味着能向更广泛的人群传递体育的激情和魅力,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体育、参与体育。我们都在努力让年轻人拥有自己的体育精神。
不是每一个记录都会被轻易打破,但只要有体育精神,这些记录终将被打破。去打破,去成为更沸腾的自己。
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糖丸、干粮和人生的无限游戏》
陶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他首创的眼内液精准检测法,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伤医事件后,陶勇并未告别手术台,反而以更坚定的决心投身医学大道,为实现他“天下无盲”的梦想而奋斗不息。
陶勇演讲全文:
最近几年,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预防新冠疫情,除了做好防护之外,还需提高免疫力。从医学角度,免疫力可以充当人体保护伞,抵抗外界的侵袭。免疫力下降就是保护能力下降,让身体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的入侵。我们不但身体上要有免疫力,精神上也要有“免疫力”,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感染”。
在说精神免疫力之前,我想讲一下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
我的二姑从小就患有脊髓灰质炎,走路时左腿一瘸一拐。打小父母便让我和二姑多接触,给她送饭、拎东西,陪她走路。我在帮助二姑的同时,也在真实世界中感受着她的不便与痛苦。长大后,我做了医生。医院的电梯经常会维修,我和同事有时候需要爬楼梯到10楼,同事累得够呛,抱怨个不停,我倒觉得没啥,因为在我潜意识里,觉得有健全的双腿能蹦能跳,就是幸福。我小时候,家长都会喂孩子吃一些包着糖衣的药丸,防病保健。我觉得,二姑就是我从小服用的精神“糖丸”,让我从心底希望远离疾病,感恩自己有健康的身体。
我在上博士那年,遇到一位准院士级的教授。他告诉我,他儿子从小接受的是军事化管理,电视、游戏统统不让玩,儿子高考也考上了名校。但是,大一就退学了,因为大学里没人管他了,他接触了网游,成了网瘾少年,不能自拔。我也颇为感慨,不培养点对于花花世界的免疫力,还真不行。
关于“精神免疫力”,我想,就是日常多服一些精神“糖丸”,久而久之,培养出了一种应对挫折和苦难时的“强大精神力”。这种精神糖丸,可能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别人需要你的帮助”或者“可爱的宠物”,为我们提供的是被需要和被依赖感,这让个体的存在充满价值和意义,从而缓解焦虑;“壮观雄伟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的是渺小感,在浩瀚的的大自然面前,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会变得不值一提;而几个“过得不如自己的朋友”,为我们提供的是优越感,这多少能刺激我们产生一定的幸福感,如果再伸手帮助一下朋友,优越感又转化成了“被需要感”,幸福双重叠加,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力量;而“花花世界的小小诱惑”,则让你在面临人生诱惑和考验的重大关头,不至于迷得晕头转向,不知所往。
做医生,做公益,虽然看上去是在帮助别人,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通过感知、共情他人的痛苦,将对他人的悲悯和支援,进化成了自身的“糖丸”。这既培养了对他人的善意,又对这世界充满感恩,保持敬畏,逐渐建立自己强大的“精神免疫力”。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每天面临无数的信息和选择,生活压力又大,大家普遍感到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年轻人的困境不是知道的太早了,而是知道的太多了。这是90后、00后和前辈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那么,面对信息过载的困扰,我们的精神就像暴露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只有塑造自己的精神“免疫力”,才能塑造强大的内心。
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在学生时期,我们寒窗苦读,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工作后,为了结婚买房买车而工作,也不知道工作的意义为何。我觉得,这和大家普遍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关。阿尔贝·加缪说过,我们40岁时,死于一颗我们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今年我41岁,我很庆幸,我没有在20岁那年射进自己心里的子弹,而是埋下了“医学理想”这颗种子。我觉得,自成沸点的前提是,你内心有一颗炙热的火种,而这颗火种,就是理想。
理想不是突然就有的。当我们还是学生时,就要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为自己的理想辨明方向。
我的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从小我就泡在书店里,翻阅各种书籍。父母从不强迫我读那些他们认为应该读的书。我的阅读也没有目的,全凭兴趣,既有世界名著、各种连环画、也有十万个为什么,还有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个故事里几乎都有一个隐世神医,再厉害的大侠都得来求神医看病。从那时候起,我就认为医生很了不起,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雪山飞狐》中的“药王”。后来,医院看沙眼,看到眼科医生拿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了一粒粒白色的小石头,就觉得眼科医生非常神奇,高考就填报了医学志愿,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选择了眼科专业。
现在回头看,广泛的兴趣阅读,有助于培养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也让我较早地构建了自己的思维逻辑体系。这就好比在脑子里装入了一块海绵,它包容并蓄,不断消化和吸收所有有价值的信息;而如果没有这块海绵,外界强迫你读再多的书,都只能像一堆散沙,占据脑海,却不知有何意义;
理想,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设定的,也不是一伸手就能够着的。鲁迅先生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就是理想。
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欲望,不必过度苛责自己和压制天性,要从自己的天性和兴趣中,找到自己的理想。这样,追求理想的路程就会变得快乐。
其次,我们要用理想驾驭自己的欲望。理想是我们登山攀顶的志向,欲望是沿路驻足欣赏花花草草的想法,没有理想,就会停留在欲望搭建的客栈。
最后,我们要把理想当作行进路上的干粮,而不是压垮人的黄金。尽管在外人眼里,黄金更值钱,但生命真正需要的,只是干粮。
若能如此,拥有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又心怀火种的你我,无论人生高低起伏、顺境逆境,都能自成沸点。
有了强健的精神底座,自成沸点的人生还得拥有自成体系的知识主体结构。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资讯平台让知识碎片化了,被短视频、短篇图文、社交媒体等等,以信息茧房的方式,分解为一段段互不相干的资讯。
唯有足够强韧的知识主体,才能把海量的破碎资讯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里,形成知识更新。而一旦缺乏知识主体的理性思考,就很容易被资讯操控、情绪驱动。唯有持续终身学习,才能我思故我在,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主体结构。
我觉得,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热爱学习,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价值。高一那年,我迷上了打游戏,成天泡在街机房里,成绩从年级前十掉到了多名。高二时,我爸给我买了一套七龙珠漫画、一套圣斗士星矢漫画,觉得街机也玩够了,还是读书有意思,心思慢慢回来了,成绩也恢复了。自己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哪怕是边玩边学,效率也比整天被动学习高得多。
其次,我们要将终身学习,化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在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奖赏”,收获价值感。有一位马拉松长跑选手,成绩超出了亚洲选手的平均水准,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把马拉松全程分成无数个小目标,比如第一个目标是银行招牌,第二个目标是一棵大树,所以在漫长难熬的马拉松过程中,他始终能不断给自己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内心欢喜,支撑着他保持最好的状态跑到终点。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也分成了技、艺、理三个阶段。在研究生和主治医生时,是技术的阶段,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做一个手术过硬的大夫,每天我都在苦练手上的活儿,周末也在训练自己的显微操作,每天都能感到进步;到我评上副主任成为专家后,是艺术的阶段,怎么把常见病看得更好,手术做得更漂亮,面对疑难杂症时,怎么能找到创新的方法做精准诊断,成了我主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主动学习了遗传学、分子克隆、生化方面的知识,开拓了眼内液精准诊断这个空白领域;到了现在,进入了“哲理和平衡”的阶段,我会认为,当下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用科技产品和公益关怀来实现,于是我们提出了“天下无盲”的愿景,希望用提升视力的智能科技产品和关爱人心的公益计划,帮助那些中途失明人士,找到生活的希望,重新开启人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找到他们自己的生命价值。
医学,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我的无限游戏。天下无盲,是一辈子都干不完的事业。终身学习,对我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每天一点一点的进步。以医学为窥镜,探寻大道,我终身乐此不疲。
“职场锦鲤”孟羽童:《享受打怪升级的人生》
孟羽童,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秘书,因董明珠一句“要把她培养成下一个董明珠”,孟羽童的名字冲上了热搜榜。在网友眼里,孟羽童是“毕业生天花板”、“职场锦鲤”。但在董明珠的眼里,孟羽童“能吃苦,活跃,学习能力、反应能力都很强”。
孟羽童演讲全文:
我是孟羽童。谢谢大家愿意腾出一点时间,听我分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见证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
我想问各位前辈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同意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15分钟成名的机会?在正式分享之前,我想跟大家聊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糗事。
我在河北石家庄长大,从小喜欢跳舞,在4岁接触舞蹈之前,我妈说她完全不愿意带我出门,因为那时候我是一个自闭的小女孩,见到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会“哇”的一声哭出来。我妈为了锻炼我的胆量和自信心,就把我送去了一个中国舞的舞蹈班。刚开始学跳舞的时候,我也是畏畏缩缩的,每次上舞蹈课都只愿意站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每次在陌生人面前演出也是一副快哭了的表情。直到有一天,我在学习一个舞蹈动作的时候,还是畏畏缩缩站在最后一排,老师说:你跳得不错,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一下子就有了自信,我好像也不是那么差,是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的。那之后我就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心。
舞蹈让我慢慢变得自信和开朗起来,周围人不断的正向反馈和鼓励,也让我愿意和敢于尝试之前没做过的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大学期间,我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创业、当导演、舞蹈等等,有成功有失败。无论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都收获了独一无二的感受和独属的个人色彩。
后来,我有机会参与了一档职场类的真人秀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因为要面临高强度的工作、高强度的录制,简直就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最难的是我每天一醒来就有一种高考备考的感觉,这种感觉是24小时反反复复、永无止境的,当时也面临了非常多的崩溃时刻。
我记得第一次实习考核是要三个人做一个大型活动,当时邀请了各个明星级的企业家老板进行一次茶话会,我被任命为这个活动的小组长。这样一个人左右的品牌线下公关活动,我们的筹备时间只有3天。在这3天内,大到现场活动的执行脚本,小到Logo的颜色、桌椅的摆放、姓名牌的摆放、茶歇的数量等等,一个一个细节都要等我们仨去敲定。好不容易把所有细节都敲定了,距离活动开始仅剩6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在向老板汇报方案时被全盘否定。活动还办不办,怎么办?虽然当时觉得五雷轰顶,但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做,并且要做好。所以在距离活动开始仅剩6小时的时候,我拉着两个小伙伴一起熬夜把所有的方案重新脑暴、梳理,我也一改之前作为小组长却一些畏畏缩缩、不够果断的行事风格,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当时有一个场景,有一个同事来问我这个桌椅要怎么摆放,其实之前我们已经纠结了很久。但在当时,我就拿出活动负责人的范儿,说桌椅的摆放已经有定数了,我是负责人,听我的,我会对这个事情负责。
这个活动带给我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从学生到职场人思维的转变。品牌公关的线下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做品牌宣传还是做销售转化,目标决定过程。第二,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要做市场需要做的事情,而不只是创意人或者市场人的自嗨。第三,可供落地的资源是什么,学生时代可能只是做一些飞机稿和创意,不会把它落到实处,但是真正成为一个市场部的实习生、成为一个执行者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收集起来,在已有资源基础上评估创意落地到什么程度。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转正的offer,我也放弃了原先出国留学的计划,选择入职格力电器成为董明珠董总的秘书。一开始入职格力的时候,虽然节奏很快,每天要面对的新鲜事很多,但都还是在我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转折出现在年11月9日,这一天我跟老板出席活动的一个视频被发到了网上。(视频里)董总说的要把我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直接就把我送上了热搜。当我在热搜榜上看见自己的名字,第一反应是“啊?有事吗?是什么情况?”我觉得老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不光是对我说的,而是对每一个入职格力的年轻人说的,只要你入职格力,就有了平台和机会,公司都愿意培养你,都可以在格力找到施展拳脚的天地。所以我也不是什么接班人,我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普通初入职场的新人。我也知道自己现在的能力、阅历有非常多的不足,所以我抱着学习和进取的心态,向公司的前辈和社会上的前辈虚心讨教经验、学习,不断地成长,也非常感谢大家愿意监督和见证我的成长。
这种感觉就像开启了一个新的游戏副本了,看这次能不能接住,然后我通关了。
大家很好奇董事长秘书的工作日常是什么样的,其实我的日常工作大体分为五个方面,包括日常的行政、政府的接待、媒体活动和采访的对接,和市场部、电商部的同事进行日常工作的对接以及出差的活动等等。而工作中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做好小事,才可以做成大事。
这是我第一次和老板出差参加媒体活动的照片,当时内心非常惶恐、紧张。老板在台上演讲,我要负责帮她整理好演讲PPT,并且在演讲的时候帮她播放翻页笔。与此同时,我还要处理跟公司市场部、电商部同事对接的日常工作,比如接下来的日程安排、车辆安排、人员安排,要见什么人、在哪里见,需要安排的车辆师傅是谁。当大家看到老板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我一支手很紧张地拿着翻页笔,确保老板讲的事情跟PPT对得上,另一支手很紧张地在对接各种各样的行程,开着十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