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跟痛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的足踝疾病,患病率有
TUhjnbcbe - 2024/8/25 11:51: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导语:跟痛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的足踝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肥胖人群的剧增,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飞快、饮食作息紊乱,跟痛症的患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呈现出青年化发展趋势。跟痛症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病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患者的重视。

一、跟痛症一般由各种原因引起,多发于中老年人和从事长期站立工作者

1、疾病概述

顾名思义,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疼痛、行走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足跟部疾病的总称,又称足跟痛。一般,以单侧或双侧发病为主,清晨起床后下床站立的那一刻或长久坐后站立行走的第一步疼痛剧烈,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症状反而有所减弱。

长时间行走后又加剧,或伴有站立及活动后加重、肿胀、局部明显压痛等是本病的典型临床特点。本病起病隐匿,呈慢性、进行性,多无明显外伤史,多发于中老年人和从事长期站立工作者,肥胖人也易发此病。本病发病原因复杂,中西医各有见解。

中医学把跟痛症归属为“痹证”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就已经记载有关“踵痛”的传统说法和医学记载,《诸病源候论》中就已经提到了“脚跟颓”。中医学早就提到“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跟痛症的基本病机。

《医宗金鉴》指出其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风寒湿侵袭足跟,气血瘀滞而成。西医对于它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存有很大的争议,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与劳损、骨骼的退行性改变有很大的联系。

2、足跟解剖

足跟部由皮肤、皮下脂肪垫、浅深筋膜、肌腱、韧带、神经和血管及跟骨等组织组成。足跟部皮肤具有紧凑厚硬的特点,与其支撑体重有关。皮下的大量脂肪组织充斥在斜行及螺旋排列的纤维带间,两者结合形成跟骨下脂肪垫。皮下脂肪垫具有特殊弹性,在各种冲击力下,其形状改变,但其本质不变,外力解除后,又恢复原来的状态。

紧凑厚硬的皮肤和具有特殊弹性的脂肪垫能够缓冲震荡,减轻压力,体重是影响足跟脂肪垫厚度的最重要的物理因素。浅筋膜内分布着一条很紧密的纤维纤维束网线,它是皮肤与深筋膜之间的连接桥梁。跟骨跖侧面有三个主要结节分别为前、内、外侧结节,其表面紧密地附着了许多肌肉。

前外两侧结节相对较小,是小趾展肌的出发点,承担着微小的重量;趾短屈肌、踇展肌及跖腱膜附着的内侧结节相对较大,承担着体重的大部分。深筋膜在皮下脂肪深部,位置较深,是在跖骨到跟骨间,在足底中央纵行排列。足底筋膜又由三部分组成,即内侧带、外侧带及中央带。十分薄弱的内侧带被踇展肌所覆盖。

而相对较厚而坚韧中央带于内侧突,发出从后向前分为的五个分支,它们分别和足趾的屈肌纤维鞘、跖趾关节等相融合;外侧带也十分薄弱,被小趾展肌所覆盖。足底筋膜内、外侧带为中央带所分隔,被分隔成足底内、外侧沟,中央带居此两沟中间。其中内侧沟相对较深,外侧沟相对较浅,足底部的皮神经及内、外侧动、静脉在这里所穿出。

3、跟痛症的病因病机

跟痛症也被称为足跟痛、后脚痛,它是以足跟部疼痛而被命名的,足跟周围组织疼痛和患者行走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目前西医医学对跟痛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的解释多种缺乏统一性,对其发生规律和发病机制的研究不足。跟痛症可能是某单一因素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较为常见的病因可能包括:足底筋膜炎、脂肪垫变形或萎缩、跟腱炎,跟神经炎、滑囊炎、神经卡压、跗骨管综合征、跟骨应力骨折或跟骨骨刺骨折等。其中足底筋膜炎是本病的罪魁祸首,占全部该病患者的80%。

此外,年龄、足底受力方式的改变、肥胖、负重职业可能是跟痛症形成的危险因素;步态模式、足外翻也可能是产生足跟痛的一个因素。过度使用足部、体重超标、足弓过高或偏低,甚至不合脚的鞋都会加速跟痛症之产生。有的学者认为,跟痛症与老年人骨质疏松有关。

此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会引起足跟疼痛。有的学者认为足底筋膜的生物力学平衡,依靠小腿肌及指屈肌的力学平衡。因此,足底筋膜炎不但是足跟局部的问题,也跟小腿肌和指屈肌的紧张等因素也有关联,小腿肌、跟腱等的过度紧张也可间接增加足底的负担。

二、了解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临床上需要与一些足踝疼痛性疾病相鉴别

足跟痛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复杂,需要与一些足踝疼痛性疾病相鉴别,鉴别诊断有利于减少本病的误诊率,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

1、跟腱病

通常是指由过度使用肢体引起的,在反复的应力作用下出现的跟腱周围肿胀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易出现在运动强度较高的人群身上。一般情况下,压痛点被很好地定位,患者足部背屈活动时会疼痛加重,患者因疼痛抵抗运动。

2、跟骨滑囊炎

通常是后跟疼痛、肿胀或伴有红斑。发病与穿高跟鞋、鞋绑过紧、跟骨结节过于后突等有关。尤其是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易得此病。查体可见相应部位肿胀,局部压痛,压痛点在表面。

3、足跟脂肪垫病变

跟骨脂肪垫具有支持、营养足底皮肤,和吸震作用。此病多见于肥胖或中老年患者。中老年患者由脂肪垫弹性的丢失的丢失,也可能造成足跟脂肪垫的不同程度的萎缩。跟骨脂肪垫的厚度与弹性与性别,年龄,肥胖,症状持续的时间,既往皮质醇激素注射过度等相关。通过肌骨超声测量跟骨下软纽织垫的厚度并计算可以与足底筋膜炎相鉴别。

4、跟骨高压症

其病因仍然不清楚,研究者一般认为跟骨的主要结构是海绵样的松质骨,髓腔内的静脉窦大,且位于身体的最低处,易受重力的影响,动脉血易注入后静脉血回流困难,骨内血液循环不畅,失去灌注与回流是保持平衡引起的跟骨内高压。疼痛往往是静息痛,下肢抬高休息可缓解症状。

5、跟骨应力性骨折

最常见于运动员、军事训练人员和老年骨质减少患者。本病患者通常出现强烈的弥漫性足跟疼痛,因活动和负重而加剧,甚至在休息时也可能持续。X片、CT有助于确定诊断。

6、神经卡压

神经卡压主要表现为麻刺、灼热感。肌电图有助于诊断是否存在神经卡压。除此之外,必要时还需与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骨结核或恶性骨肿瘤等全身性疾病相鉴别。

结语:由于本病的的病因和病机复杂,其采用的治疗方式也多种多样,疗效不一。中医特色突出,需要辩证施治、辨病施治。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外用治疗、针刺和推拿、刃针疗法、艾灸疗法等。采用中医方法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是缺乏标准统一的治疗规范,每种疗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痛症是一种骨科常见的足踝疾病,患病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