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胃镜检查,做了胃镜后有不少人才知道自己有胃息肉,到底胃息肉是什么?要不要紧?
胃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疾病,是指胃黏膜的局部异常增生,向胃腔内突出,与周围黏膜能明显区分的肿瘤。虽然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肿瘤病变,预后较好,但是胃息肉仍存在癌变的风险,可进一步发展为胃癌。所以,准确区分胃息肉类型,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从病理的角度,我们把胃息肉分为四种(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到底你属于哪种?只有切下来做病理活检才知道是这四种的哪一种?
所以,当你拿到病检报告单时,会明确告诉你是哪种?
1、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这种息肉最危险,虽然现在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切掉,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加上不注意生活细节,终有一天会发展为腺癌。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这在医学上属于小概率事件,不必担心。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基本不会癌变。
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两者在内镜下难以区别。
4、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①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②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③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壶腹部腺瘤,多为恶性。
一般来说,胃息肉多为良性,所以不必担心,但有些胃息肉容易癌变,问题就来了,在切下来做病检前,你不知道自己是容易癌变的胃息肉还是不容易癌变的胃息肉,因此,就只有发现胃息肉就切下来做病检。
发现胃息肉怎么办?
对于恶变风险高的胃腺瘤性息肉等,肯定有必要及早切除。但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属于增生性息肉、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恶变风险较低,医生却也建议切除,为什么呢?
原来,息肉大小也是一个考量因素。不管胃息肉的类型和多少,只要直径大于2厘米,均建议切除。
这是因为,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会引起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恶变风险也会相对增高。有的息肉长在贲门处,可能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的息肉糜烂或表面形成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等,也需要酌情考虑切除。
此外,建议年龄大于50岁的胃息肉患者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密切观察胃息肉的生长情况。当发现息肉突然增大或增多,须马上采取治疗措施。
或许有人听到手术切除会感到害怕,其实内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该术式疗效确切,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而且无需开刀,在胃镜检查时便可以完成。
如何避免胃息肉复发?
建议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避免长期紧张、焦虑;积极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避免胃部长期受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