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急诊科需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曹希摄(下同)
墨玉北路号,医院(海军医院)安亭院区有一扇单独的大门。门后是建筑面积约平方米,总床位数共51张的急诊科——今年8月1日,急诊开始24小时全时运行,为助力嘉定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建设而努力。
“我们会继承您的精神,帮患者走过生命的‘至暗时刻’。”全时运行首日是第94个建军节,在医院安亭院区“中国外科肝胆之父”吴孟超的雕像前,急诊科主任何建带领团队庄严承诺。
为病人打开生命之门
每天24小时,救护车的鸣笛声不时回响在这里,闪烁着的蓝色警灯提醒每个人时刻绷紧神经。这是何建和他团队坚守的“战场”,医院的最前沿的“阵地”。
深夜,30多岁的年轻患者被送到医院安亭院区急诊,他已经剧烈腹痛两天了。此前,他被诊断为胰腺炎,医院输液治疗都没有起色。被救护车送来的那天晚上,他甚至出现了神智不清的状况,家人焦急万分。值班医生迅速检查,根据小伙子的症状和检查结果,给出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主要威胁的结论。又是一个紧张、无人入眠的夜晚,但团队的付出有了令人欣慰的回报——患者次日清晨意识转清,腹痛也得到缓解。
何建这样表述心中的急诊理念:“先开枪后瞄准”。因为在团队看来,只有先保证病人活着,才有希望。“急诊医学的核心就是给病人争取更多的时间,然后再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迅速诊断、识别疾病的能力,把所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先去除掉。”他严肃地说。
急诊思维和急诊救治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团队发展的核心。何建在总结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做了不少方法上的创新。他参考阿图·葛文德医生在《清单革命》中提到的思路,专门为急诊设定了一个“危重病筛查”模块。这个小小的改进,却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大大提升了危重急症的诊断率。
图说:何建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从患者需求出发
在距离市中心逾40公里的这儿,各种意外和事故导致的创伤、危及生命的急症等,都能得到合理的早期救治。急诊团队也在不断摸索,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从需求出发来开展救治工作。
“医院有不同之处。安亭院区周边多为企事业单位,居民很少。因此,对急诊的需求和成熟居民区不太一样。”何建坦言,这也是直到今年8月急诊科才全时运行的重要原因。
24小时运行马上就一个季度了。何建敏锐地发现,急诊收治的患者,开始有了些“共性”——送过来的外伤病人有一多半都跟电动车有关。带着这个发现,何建每天的上下班之路多留了份心。他仔细观察了周围的电动车,发现车速过快和不戴头盔是两大隐患。“按照目前收治的病人数推算,我们一年大约要收治几百上千例交通事故伤的病人。大家或许抱着侥幸,认为不戴头盔出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急诊科医生看到的,是对生命%的伤害。”何建说。他和团队商量,下一步与嘉定区交警部门合作,从急诊科的视角开展宣传,并联合周边的企业,在厂区附近路口组织志愿者,提醒电动车主注意安全。
图说:何建带领年轻医生查房时读片
传承吴老精神
何建医院从事急诊工作了,他也见证着医院医院的一个科室,医院,再医院的每一步。“在吴老当年的规划中,医院未来医院。”何建说,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医院来建设,没有综合学科保障,对病人的生命保障是不完备的。
如今,随着该院的整体转型,急诊也得到较大发展。记者在急诊科看到,抢救区、输液区、急诊留观与重症监护病房分区合理,并配备了各类必要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各专业科室的支持也日趋完善,已实现了“急诊接诊支援型、急诊抢救自主型、留观及EICU独立型”的运行模式。
“我们有14位医生和20位护士,他们中很多人都很年轻。现在,急诊需要24小时上班,我们年轻的护士如果晚上遇到抢救病人,本该12点下班的,他们都会主动要求加班,把病人处理好后,凌晨两三点钟才下班回家。”平时,大家也会学着吴老的样子,做完检查,帮病人把衣服拉好,把鞋子放好。作为科室的“大家长”,何建觉得,这是对吴老精神的最好传承。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