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医?
为什么想成为医师科学家?
清华大学医学院届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
徐九洋
用八载清华岁月追问与回答
医生的使命与职责
是他走上学医之路的初心
治病救人与科学研究兼顾
让他逐渐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
疫情大考
令他实现从“预备役”
到“现役”的转变
也让他更加坚定地
选择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投身一线临床和科研工作
立志为建设健康中国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学医?
“为什么学医?”高考填报志愿之后,很多家人、朋友、同学都问了徐九洋这个问题。“工作会不会很辛苦?是不是有很多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这是他们问徐九洋的问题,也是徐九洋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我的家庭并没有医务工作者,医院打交道,高中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医生。”那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是和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工程师。有一年暑假,他在家里看了一部医学主题的电视剧,才算对医生有了一些认识,觉得医生能够挽救生命,是神圣而伟大的职业。
临床实习及技能训练
(医院,年6月)
上了高中之后,徐九洋逐渐对化学、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喜欢学习知识、传播并分享知识的过程,而医学恰是一门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学科,因此,他萌生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而自己和家人的几次就医经历之后,他慢慢对于医生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填报志愿的时候,看到清华招生宣传资料上对于医学实验班“3+2+3”培养模式的介绍,以及“医师科学家”培养理念的描述,徐九洋突然就有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认定了自己会选择清华医学,并最后成为一名医生。“虽然当时觉得是有些冲动的想法,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的铺垫吧。”
清华大学级医学实验班创意拼接合影《四季》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自己做出的重大选择,确定了自己的本博专业,同时没有意外的话也是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入学之后,在课程学习和专业教育的过程当中,徐九洋发现自己对于医学知识非常喜爱,虽然记忆的内容的确很多,但他也从中找到了乐趣。徐九洋逐渐坚定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并且对于“医师科学家”的职业发展目标有了更多的认同感。
医学长学制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在高中毕业时便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一段时间内的成长轨迹,至少在校八年的学习安排有清晰的设置规划,不必为考研、读博、工作等等问题烦恼。成为一名医生之后,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等的日趋完善成熟,也让从业者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有较好的预期。因此,一旦下定决心,就在这条既定的道路上一直向前即可,不必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和学习资源,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
成为医师科学家
什么是医师科学家?与一般所见到的临床医生有什么区别?
医师科学家(physicianscientist),在徐九洋心里,首先是一名临床医生,深入理解临床需求并具有扎实临床功底,同时还具有科学研究的兴趣,能够通过科学研究、运用科技等力量攻克解决临床难题。以前,一听到医学研究,有些人能够想到基础科学家的研究,而往往会忽略医生的临床科研工作。事实上,随着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已不再只是经验医学,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科学客观的临床证据支撑。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更多人开始相信,临床研究也是科学,临床科研和基础科研的思路是一样的。新时代的背景下,迫切地需要一群既懂临床又能开展科学研究的医师科学家。
清华大学基础课程及科研学习
(拍摄于清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显微镜实验室,
年6月)
“感恩母校清华。让我在医学实验班的平台接受了创新的“3+2+3”模式的培养。”入学前三年,徐九洋在清华园里学习通识课程和基础医学知识,许多课程直接用英文授课,贴近国际前沿热点。中间两年,他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进行实验室基础科研训练,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汇报展示。“在国外的经历不仅培养了我的科研思维,也锻炼了英文交流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在各种失败与挫折中也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回国之后,医院完成了三年的临床学习,学习临床课程的时候,在医院的各个不同科室作为实习医生轮转。
毕业前夕,徐九洋代表学校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并获得金奖冠军。这项比赛是国内临床医学的最高赛事,被誉为“医学生的奥林匹克”。“正是医学实验班的培养让我收获扎实的科研素养和临床能力,让我能够在医师科学家职业理想的道路上扬帆起航。”
代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获得临床八年制赛道金奖冠军
(拍摄于天津医科大学,年5月)
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训练之外,科学研究也贯穿在他的八年的学习当中:在清华校本部学习期间,他加入了医学院张林琦教授实验室,参与了当时国际前沿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研究;在海外期间,他继续呼吸道病毒学的研究。这些科研经历为后来的临床训练和临床研究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与美国科研导师Prof.JohnWilliams
(拍摄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年12月)
与基础科研导师张林琦教授
(拍摄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年6月)
清华园的学习生活也给徐九洋打上了深深的集体烙印。作为新生党员,他连续担任班长、党支部书记职务,所在的班集体连续两年获得了校甲级团支部、优良学风班、先进班集体的“大满贯”荣誉。
作为一名医学生,在课业负担已经很繁重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参加学生工作和班集体活动。“一方面是清华浓厚的集体建设氛围。另一方面,其实参加班集体建设的这份经历,对于成为一名医生也是有帮助的。”在集体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这一点在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锻炼出的演讲、交流、沟通等能力也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打下基础。
班集体——届医学实验班毕业合影
(年6月,清华医学院)
辛苦与感动
高中毕业的时候就选择了医学,八年学习过程中,有动摇过吗?“当然有,而且每每看到有严重的医患矛盾冲突,或是有伤医事件发生的时候,这种犹豫和内心的纠结就会变得非常突出。”
不过,这些灰色的时刻还算是少数。他记得一幅漫画上有一句话:为所有奋斗在前线的医护人员祈祷。“我想也正是这句话,以及作为一名医生的信念,支撑着许多人走下来。”
不过,在日常的医务工作中,虽然偶有委屈与埋怨,更多的还是感动。在临床实习期间,他真切地体会到医学给病人带来的改变,也深刻地体验到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挽救生命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
记得在消化科实习的时候,徐九洋碰到过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中午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坐在病房门口的椅子上,看起来精神很差。“从他面前路过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本来准备去午休的我又折了回来。”简单了解病情之后,徐九洋发现小伙子因为门脉高压、大量呕血,贫血非常严重。那个小伙子原本是下午才办理入院的患者,因为实在不舒服所以早早就来到了病房门口。徐九洋马上把他带进了病房,最快的速度抽血化验、申请配血,到傍晚的时候给他输上了血。看着他的脸色一点点好起来,人也逐渐有了精神,徐九洋的心里也感到很欣慰。后来出院之后,他的家人还专门给徐九洋发了感谢短信,这是一名医者最感动的时刻。
在临床轮转的过程中,徐九洋经常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医生的忙碌和辛苦,不过在他内心中理想的微光一直闪烁着。当看到病人被治愈时的笑容,当运用知识解决了一个临床中实际的问题,总是会很开心。“治病救人的初心是我前行的动力。”
从“预备役”到“现役”
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徐九洋接到导师的“九洋,你能否跟我一起来武汉?”新冠疫情初期,徐九洋的临床导师曹彬教授作为第一批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接到电话时我的内心就被震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作为一名‘预备役’的医学生,自己离前线如此之近。”虽然后来由于课业安排和临床实习等因素未能前行,但徐九洋在后方也不敢懈怠,参与相关临床试验的数据整理工作,参与撰写了我国学者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新冠学术论文,这份经历激励着他在医师科学家的道路上前行。
与临床导师曹彬教授
(医院,年8月)
疫情期间,徐九洋也更加坚定了职业的选择。身边的各位带教老师们义无反顾奔赴前线,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医生的神圣与职责。他们白衣执甲,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临床一线救治重症患者。同时,他们也是前线的“临床科学家”,在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开展实施规范的临床试验,为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积累科学的证据。正是他们,让徐九洋更加坚定了医生的信念。
毕业后,徐九洋和导师一样选择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从“预备役”的医学生成长为“现役”的医生,投身一线临床和科研工作。
“我准备好了!在工作岗位中,我不会辜负清华医学人的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九洋,清华大学医学院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目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SCI论文,新冠疫情期间参加抗疫临床科研工作,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启航金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金奖冠军。
●
●
●
来源
职业发展中心
原标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他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