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普通平凡,勤奋敬业,勇于担当,把先锋模范的荣光镌刻于履职尽责的岗位上。医院,总有一种别样的触动和感悟,这里是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毕生工作的地方,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的名字已深深地印在了全院医务工作者的内心深处,她的精神已成为一种道德风范、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今天,让我们医院消化科主任王韶峰的故事。
他手握一把高科技的“枪”,
他练就一双降妖除魔的“火眼金睛”,
他心怀一颗守卫一方患者健康的仁心,
经他的手击溃了一个个消化道类早癌的侵袭,
挽救了一个个患者生命,
与许许多多家庭的幸福。
他就是享誉上*地区的除癌高手——王韶峰。
医院消化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他有一大串国家级、省级机构的头衔和职务,但他始终不忘医者本分,始终瞄准消化学科前沿,不仅在临床方面救人于病痛之中,更潜心钻研消化病内镜医学的教学、科研,获得过的荣誉称号不胜枚举,但他却说,那只代表过去的成绩。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狙击手”,在消化内科领域不断挑战自我,让无数消化内科早癌患者重获新生,也把自己变成了患者最值得信赖和尊敬的人,收获了大批“粉丝”,成为不少患者心中的一位“明星”医生。
肩挑重任钻研学科引领专业
“我们上*地区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其中胃癌是消化道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高发率和发病的年轻化,严重威胁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初见王韶峰,他在手术台旁便给我们普及起消化道肿瘤的相关知识来。
“抱歉,想问什么等这台手术结束后再说好吗?”王韶峰一边忙碌一边说,“这位患者本来是做胃镜检查的,可是我们及时发现了他的胃部出现了一系列早癌症状,经过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他检查确诊为胃角癌早癌。”记者眼前的检查床上躺着一位男性患者,原以为这是在做无痛胃镜检查,没想到却是一台内镜黏膜下剥离法切除癌变组织的手术(简称“ESD”)。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王主任手握内镜操作盘,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身体时而左倾时而后仰,显示屏幕中病区的病变组织一点一点地被剥离。只见他操控的“手术刀”一会出现在病区的正面,一会儿又转到了背面,不停变换着位置的样子,就像一条遨游在深海里的鱼儿一样自由、灵动。这大概就是他日复一日的操作才练就了庖丁解牛般的技术吧!
“病人家属可以进来了!”随着王主任的一声吆喝,病人家属紧锁着眉头在别人的搀扶下紧紧跟着王主任进了办公室。“病变组织已经被全部切除,你们放心吧!我们会及时送检做进一步检查,家属配合医护做好术后恢复和护理就可以了,预计5天以后可以出院,三个月后来复查一次……”
“谢谢!多谢您了!”王主任的一番嘱咐后,家属在声声道谢后,面带着笑容快速走出了办公室。看着她轻快的脚步,想必她的内心也一定轻快了许多。
王主任介绍道,二十年前,我市针对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和发病的年轻化趋势,市*府和市科委支持专业人士成立了“太行山食管癌胃癌两病流行病学调查组”。“越是接近它便越是发现它的残酷,医院被确诊的患者,由于经济或者观念的原因,大多已是中晚期病人,许多家庭因成员罹患癌症而使家庭贫病积弱,眼看着许多病人因癌症而英年早逝,从而使他们的家庭一辈辈走不出这样的轮回。”王韶峰因此把无限的工作热情倾注到斩断消化道肿瘤高发链条上。
作为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中心早期癌症专家组委员,王韶峰结合第十二届国际癌症会议的“三早”理念,开展健康理念的教育。但是,再早也是已病状态。于是,他又提出了“想要癌症少,比三早还早”的理念,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积极吸取多科先进经验、借助高科技的发展,反复论证、实践后,终于使消化科在早癌干预和阻断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ESD手术的诊疗医院的专业水平。
仁心仁术造福患者健康人生
采访当天下午,胃镜室安排了3台手术。第二台手术的患者年近60岁,他的贲门口处的病变组织需要实施切除手术。经过王主任的反复检查和确认,手术马上要开始了。“病人的贲门一圈基本上都是被侵蚀的组织,虽然现在实施这个小手术后病人的劳动能力不会下降,但是病人术后还需要贲门扩张,你们接受吗?”王主任简单明了地向患者家属陈述了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情况,患者家属也完全同意手术方案。定位、染色……就在即将要动手切除的时候,王主任反反复复地重新测算着即将被切除的组织面积。“这么大面积的切除后,患者需要反复扩张贲门。”王主任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停下手头的工作,再次叫来了患者家属,“考虑到患者术后需要承受多次扩张术,那样他的生活质量会下降很多。”最后,本着为患者术后生活着想,他说服家属放弃了这次手术,而选择了常规手术。
这就是王韶峰,考量第一位的永远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无论是什么身份的病人,他都会以医者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做最好的诊治,就像患者生命的守护神,每天都在演绎着“与死神赛跑、让生命延续”的生命奇迹。现在,此项技术不仅变成了常规项目,医院消化内科的介入治疗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医院消化内科在长治乃至全省的技术领先优势,造福了一方患者。
“王主任对我们家的恩情我们永世难忘。”刚刚从胃镜检查床上下来的何先生不住地向记者念叨,“王主任就是我母亲的救命恩人,是我们全家的福星。”原来,六年前何先生的母亲因医院消化科,经验丰富的王主任很快确诊为食管癌早癌。而何先生一家却怎么也不相信一向健康的母亲一次检查就被确诊为这么严重的疾病。王主任出于对病人负责和向国家消化病临床研究提供医学研究数据考虑,推荐他到同为研究该病的北京医院复诊。果不其然,何先生母亲的病例就是一起典型的无症状食管癌早癌。并且,医院的专家专医院消化科,找王主任进行手术治疗。从此,何先生一家全力配合王主任的治疗,严格遵照医嘱定期检查。“6年多了,我母亲当年就像是得了一场感冒一样,现在除了体重有所减轻以外,一切都很正常。”何先生高兴地说,根据王主任首创的“纵横十字法框定早癌筛查人群”的防癌理论和目标,他属于早癌筛查对象,所以只要他母亲复查时,他也会做一次胃镜检查。“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健康中国的医疗理念。”何先生说。
三十多年来,王韶峰就是这样诠释自己的职业的——医生的天职就是通过最熟练的技术,用最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解除病人的痛苦。
勇于开拓带领团队和谐向上
“别的地方就别乱跑了,就去他们那儿治疗吧,这么多年的老专业团队了,手术绝对是准确又干净。”有很多患者听到省、医院医院的消化内科,如此高的认可是他们用多年技术实力所铸就的。
“这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提到这些闪亮的成绩,王韶峰总是很谦和。消化病中心办公室主任胡海波说,他总是无私地把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的团队,主动挖掘每个人的闪光点,让大家都有机会与著名专家学者经常交流,接触到消化内科医学界最前沿的信息,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胃镜室护士长散红霞说,他带领消化内科团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他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的热情,感染着科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大家干劲充足地享受着专业领先当地同级水平的优越;他一切都以患者利益最大化,专业而明了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的学生申潞君说,在专业技术方面,王主任从不懈怠,凡是有利于患者的他都勇于尝试,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医院的领导说,作为科室领导及学科带头人,他总是为科室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管理思路,帮助科室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王韶峰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该科室诊疗方面战绩彪炳,收获了国内同行认可,他们是中科院、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合作单位,参与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工作,多次承办全省乃至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及沙龙,在国内及省内学术地位显著。
为提升学科品牌影响力,王医院讲师团走基层活动走遍医院和乡村、厂矿、学校,向群众传播疾病预防科普知识和心肺复苏技术,为基层医务工作者传授专业技能。他还组织科室人员积极主动参加院里组织的义诊、下乡扶贫、医疗志愿者服务等各项公益活动;医院、本院其他科室邀请会诊,随喊随到;医院诊断、治疗求援,有求必应。
成功不是偶然。市医院消化科医疗队伍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扎实的人才储备,以及永不止歇的脚步,人人践行“幸福口福,市医守护!”的科训,使科室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积极状态。
来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