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李琪)9月16日,我国内地首现猴痘病例。湖南疾控刚刚发布科普知识提醒,关于猴痘的知识,应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引起的疾病,最先在猴子身上发现了这种病*,因此命名为猴痘。猴痘以前常见于中部和西部非洲,偶尔也在其他国家发现。目前许多以往没有病例的国家正在暴发疫情。
二、流行状况如何?重庆病例来自哪里?
从全球既往疫情分布来看,人类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西非和中非。自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猴痘人间病例,其中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病率最高,自年以来,每年报告超过例。
猴痘属于地方性流行的传染病。近些年来,非流行国家偶尔出现病例,通常是在去过流行国家的人员中报告的。全球其他地区,除非有非洲旅行史,今年以前几乎未报告过猴痘病例。但今年5月初,英国首先报告出现猴痘确诊病例,而且未去过猴痘流行的非洲国家。随后,一些欧美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病例,而且,越来越多的病例也都没有非洲疫区旅行史。据WHO报道,截至年9月16日,已报告6万多例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既往无猴痘流行的欧洲和北美地区。
重庆确诊病例就来自欧洲,可能在德国感染。
三、潜伏期有多长?即感染后多久会发病?
5-21天,多为6-13天。
四、有哪些症状?
猴痘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疼痛、背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皮疹或皮损。
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多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五、危害大吗?
通常认为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出现死亡。另外,病愈后出现疱疹的部位会留下永久的疤痕,对于爱美人士会严重降低生活质量。
过去,猴痘的病死率在1-10%左右,但过去对猴痘的监测通常有限,因此这些数字可能被高估。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环境的死亡率可能会因为社会经济状况、医疗环境不同、诊疗手段有差异等多种因素而各不相同。
截至9月16日,年全球报告23例猴痘死亡病例,病死率约为0.%,主要在非洲地区。
六、如何传播?
造成猴痘传播的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病*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飞沫,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欧美国家报告病例中约95%经由性行为感染;此外,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七、谁有感染风险?
1.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包括性接触)的人,具有较大的感染风险,其中风险最大的是男男同性恋者。
2.如果儿童与有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可能会感染猴痘。在本次疫情中,已经有少数儿童感染猴痘。
3.医护人员应该在护理猴痘患者时采取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八、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向当地医务人员寻求帮助,或联系当地疾控部门。同时做好自我隔离,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
九、如何预防?
猴痘病*跟天花病*关系比较近,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保护率约85%。此外,还应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的动物(比如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猴类、啮齿类动物等),尽量不前往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可能来自疫区的人发生亲密接触。
疫区回国人员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
十、如何治疗?
暂无特效药,通常会自愈。医生可使用止痛药和退烧药来缓解症状。对猴痘患者来说,补充水分、吃得好和睡眠充足都很重要。
(一审:*娟二审:彭治国三审:周文博)
[责编:袁欣]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