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良好成果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位居
TUhjnbcbe - 2023/11/15 21:40:00
怎么样预防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7200423.html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医院与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在消化病学专科排行榜单上,重庆医院消化内科位居百强榜第41位,与上一年度保持同等水平!从~年,该科已连续8年跻身前50名,稳扎稳打,彰显了科室强劲的科技实力。据悉,从年建科以来,经过徐葆元、沈鼎明等老一辈消化界著名专家,和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与不断创新,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在学术带头人梅浙川教授和何松教授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医疗技术实力雄厚、临床服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位居西部领先行列的学科。近年来,科室不断壮大,技术不断革新,践行科学育人,科技量值稳步攀升,取得了良好的科技成果。4大特色体系及优势鲜明赢社会、同行充分肯定临床上,胃、小肠、大肠、食管、肝胆、胰腺等疾病,都属于消化内科诊疗疾病。因疾病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而精细,对临床医生和技术提出了高要求。作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消化病药物),消化内科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及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目前共有医生28人,正高级(主任医师)6名,副高级(副主任医师)7名,全部研究生学位,博士占82.14%;护士58人,中级(主管护师)6名,已形成以门脉高压、消化道早癌、胆胰疾病和胃食管反流病4大诊疗特色的临床学科体系,并于年~年连续三医院排行榜西南地区消化专业排行榜第8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不过,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技术是科室传统优势项目,80年代中期就率先在重庆开展,手术数量及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科室还牵头成立了重庆市门脉高压诊疗联盟,院内成立了包含放射科、感染病科、肝胆外科、输血科、急诊科在内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年,科室完成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台,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注射术台。其中,急诊手术68台,成功率%。为进一步完善静脉曲张治疗体系,年引进了朱永*医师,开展球囊阻断逆行静脉血管栓塞术(BRTO)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现已形成以“内镜治疗为主、BRTO辅助、TIPS补救”的综合治疗技术体系。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多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前六,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我国消化道早癌检出率远远低于日本等国家,作为重庆市消化内镜主委单位及重庆市消化内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科室在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清洗消*学组组长梅浙川教授、重庆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何松教授、重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学组组长高建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提高重庆市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水平。一方面大力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形成一支以*、卢俊宇、易航主治医师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年~年,放大染色内镜检查量由例上升到例,早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手术量由例上升到例。年~年早癌检出率由10.37%提升到37.07%。另一方面,举办“西南消化道早癌规范化诊治论坛”、“重庆市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疗技术培训班”等,建立消化道早癌筛查-精查-微创治疗-病理一体化技术体系,逐步让重庆市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从年的6.16%提高到年的17.83%。已基本完成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基于医联体模式的国产创新诊疗设备应用示范(-)”。同时,近年来,科室内镜诊疗技术持续提高。*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宁波教授带领下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团队稳步发展,年手术量维持在例左右,大幅提高了科室胆胰疾病的诊疗水平。此外,因胃食管反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少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杨朝霞教授长期从事胃食管反流病方面的研究,开展的食管射频治疗术,能够改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症状,年手术量50余台。科室还牵头成立包括呼吸内科、耳鼻咽喉科、胃肠肛肠外科、心理咨询在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形成了“药物控制+内镜治疗+外科手术”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体系。因诊疗特色技术及优势鲜明,再加上精湛的技术、诚挚的服务和厚实的综合实力,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在业内地位及影响力不断上升,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同行充分肯定。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建立一支实力队伍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消化内科自80年代建立实验室以来,便十分注重科研。年,沈鼎明教授研究的课题“r-GT同工酶与肝癌组织免疫特异性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并率先在国内建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和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测的方法及临床应用。这个良好开端,为科室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科室在学术带头人梅浙川教授和何松教授等的带领下,逐渐坚定消化道肿瘤的科研方向,多年坚持在肝癌、结肠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进展机制及治疗方法等开展科学研究,并首次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感染引起肝脏损害的关键因素,目前团队已在Gut、LancetGastroenterolHepato、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STTT)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基础研究有助于医生深刻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而临床科研成果更有助于推动临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科室临床科研也有进步。比如,团队先后主持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子课题1项等。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余名、博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1名。再如,科室的年胶囊内镜检查量达到余例,并与外单位合作开展磁控胶囊内镜的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顶级刊物柳叶刀子刊上,影响因子为18.分。此外,张浩教授发表在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多层螺旋CT及血管容积评估在胃底曲张静脉诊治中的应用》,也大大促进了科室在静脉曲张诊疗方面的技术提升。到目前为止,科技累计获得国家级课题24项,经费达.4万元。尤其是近10年来,科研得到了迅速发展,共获得课题51项,国家级课题有15项;累计发表论文篇,其中,SCI篇,影响因子>5分的论文22篇,而梅浙川教授团队发表在英国胃肠病学会官方期刊Gut上的《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重度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影响因子高达19.分。科研成绩显著,得益于一支西部顶尖、国内知名的,以“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研究队伍。“老”有吴小翎、沈薇、梅浙川、何松、高建5位博导;“中”以宁波、吕琳、俞慧宏3位副教授(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为代表,其中吕琳和俞慧宏两位均为重庆市高端医疗后备人才。“青”由周智航、陈永昱、钟立、李传飞等医生为代表。近3年来,科室“不拘一格”引进5名年轻博士。其中,32岁的周智航博士,已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目前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正逐渐成为科室科研领头人。在站博士后陈永昱从事肠道菌群对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目前主持中国第68批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发生质的飞跃,还离不开科室规范有效的支持和鼓励机制。据悉,科室每年举办学科培育会,邀请市内外专家现场论证和指导标书撰写。并将获得国家级课题与年终考核挂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此外,支持医护人员到国内外先进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先后有10余名医护人员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研修学习。临床、科研不断革新形成二院消化新局面为了促进临床、科研进一步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科室制订了长远发展目标,计划将整体实力提高到重庆前三,西南地区前四,全国前三十。临床方面,将科室建设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消化内镜中心之一,加强消化内镜微创诊疗、食管疾病、门脉高压3个亚专科内涵建设。维持在门脉高压综合诊疗中的国内领先地位,大力发展消化道早癌、胆胰疾病等方向,培育炎症性肠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亚专业,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培养3-5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临床专家,开展高质量创新性新技术,力争1-2项市级层面、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内镜新技术或内镜技术相关新材料,参与制定各种诊疗指南。每年举办一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通过举办论坛、培训班等方式扩大区域影响力。科研方面,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宽仁脂代谢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以科学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形成门脉高压、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肿瘤为重点发展方向。门脉高压方面,开展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完善门脉高压诊疗体系。代谢性疾病方面,主要从事非酒精性肝病的转化医学研究,建立非酒精性肝病样本库。消化系统肿瘤方面,基于合作伙伴-香港城市大学的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技术建立循环肿瘤细胞研究室,开展肝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转移机制研究及响应的转化医学研究,并研究消化道菌群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此外,在国内外顶级专业期刊发表1-2篇高质量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10项、国家级人才资助1项,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获得3-5项专利,并形成转化,创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消化内科人看来,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和革新技术,方能践行健康卫士职责,倾力护佑人体能量“供应站”,还病员一个消化功能正常运转的健康躯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良好成果重医附二院消化内科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