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了不起的她刀尖舞者汤琪云从医是我 [复制链接]

1#
拉萨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oyssw.com/yangsheng/8374.html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点击

初春时节,南京的天气乍暖还寒。时针指向下午的13点30分,南京医院、医院老年消化内镜中心手术室外休息区,汤琪云教授一手握着茶杯喝水,一手将1根已经凉透的玉米一口一口的啃着——当天上午的六台手术终于做完了,接下来的时间,她还要留给外地的病人。

“铁人”“技高齐云德厚如山”是患者、同事对汤琪云教授的评价,也是她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据医院不完全统计,汤琪云每年的工作量是“做例消化内镜手术、接诊人左右的门诊病人、管例流水病人”。“从医是我一生中最庆幸的选择”,走近汤琪云的工作环境和现实生活,才知道这位淡定从容、举重若轻的内镜专家缘何拥有众多铁杆“粉丝”,又为何被送上“神镜天使”的美誉。

“三十年磨一剑”:她把内镜变为“另一把手术刀”

“做医生是一份充满挑战的工作,完全符合我的性格”,回溯汤琪云的从医之路,不难看出,正是这敢闯敢拼的性格把无数个“不可能”变为“可能”。年,大学毕业后的她被分配医院传染科,一干就是七年。然而,扎实的一线工作却让她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我判断肝炎和结核病患者会越来越少,趁年轻,我想去追求更大更高的舞台”。说干就干,年,汤琪云如愿考回母校攻读消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故乡盐城,成为医院消化科一名副主任医师。年,汤琪云的事业发展蓝图又出现了新的拐点。这次她举家南迁,为拓宽医学视野,她成为南京医院肝胆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门下攻读普外科的博士研究生,兼修消化外科与消化内科,领悟内镜微创手术的精髓,命运般地与消化内镜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来很简单,当时做胃肠镜,强体力消耗连续三个月后,突然觉得顿悟了,自己的操作如同行云流水,不以为苦,反而有种享受的感觉,至此就爱上它了。”汤琪云口中的这份热爱有目共睹:不论是超声内镜还是放大精查,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还是小肠镜,汤琪云都能操作得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以至几乎所有“大场面”,所有同行觉得风险大、不敢触碰的“禁区”,到了她这里,都能“化险为夷”。

娴熟的内镜技术加持下,面对“不可能”的挑战,汤琪云总是迎难而上,“医学的前进就是不断‘扛’起,不断挑战‘不可能’的渐进过程”。

可贵的是,汤琪云还在技术上不断“尝新”,她勇于打破固有模式,深信“只要能让患者获益,就值得去探索和研究”。年8月,45岁的马女士因上腹部有一个5CM的肿块且累及贲门,医院除了切除贲门别无他法,马女士因此慕名找到汤琪云求诊。经腹部CT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瘤体不仅巨大,而且靠近大血管,内镜手术的难度和危险系数极大,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极高。望着患者期待的眼神,她满足了患者的心愿,充分评估后决定行内镜手术,以“超级微创”的优势尽量解决患者的问题。她细心、耐心、精准操作,终获成功,保全了贲门,保护了患者消化道的完整性,完成内科医生无法触及的腹腔领域巨大良性肿瘤的治疗,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如同术前一样不受影响。

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据统计,30多年来,汤琪云内镜诊治逾10万患者,被他们尊称为“神镜天使”,送她的锦旗上书“刀尖上的舞者”,的确,在汤琪云手中,消化内镜已从诊断工具逐渐成为“另一把手术刀”,从切除厚度精确到毫米的病灶到病变范围达十几厘米如食管全周早癌等的内镜手术,她从最初的四五个小时,到现在只需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能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不仅出血少、创伤小,“一锅端”的切除方式也可彻底清除消化道早期肿瘤,堪称将内镜做到了极致。

聚焦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国际视野开拓“中国之路”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相对少见的肿瘤,虽全身皆可发病,但胃肠道内发病率更高,占据了大半。近10年来,国内每年发病人数在9.5万人,可因为肿瘤体积小、定位广泛、检测技术复杂,患者又零散分布在不同专科,大部分临床医生在诊疗时往往以点带面、以偏盖全地去诊治,极易导致误诊和漏诊。

年,汤琪医院伦敦大学医学院胃肠中心访学,该中心的MartynCaplin教授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创始人,在研修学习过程中,汤琪云发现,中心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色诊疗十分完善,相关学科皆成体系发展,心想:凭什么国外做得那么好,而国内业界所知甚少?医院也医院,也有可匹配的高平台、强资源!下定决心,归国后的汤琪云全身心专注这片处女地,数年如一日,全方位推动着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范化诊治。

年是汤琪云开拓国内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之路的“大年”。这一年,深谙“这种肿瘤治疗需要消化科、肿瘤科、外科、内分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核医学科等至少7个以上的学科通力合作”的汤琪云,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挂牌成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这是华东地区第一个专病中心。同年,汤琪云带领团队翻译并出版了50万字的外文译著——MartynCaplin教授的《胃肠胰和胸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手册》,这是国内第一本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的工具书,填补了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译著的空白,在患者群体和医护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后,汤琪云为了搭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网络,促进跨院多学科诊治模式的推广,又在江医院建立了江苏省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的分中心,一时间,苏南分中心(医院)、苏北分中心(医院)、苏中分中心(医院)、淮海分中心(医院)等多中心联动,将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特色诊治研究推向纵深。

-年,汤琪云又牵头医院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医院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19年5月成立江苏省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所,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显著推动医院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水平。

自学成归来,汤琪云就成了虔诚的医学布道者,她在研讨会上讲,在大小论坛上讲,在多家国家及省市级媒体上讲,不厌其烦。她也牵头召开国内、国际不同规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议,为相关专科的医护人员普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知识。年11月,首届全国神经内分泌肿瘤高峰论坛(南京)暨金陵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成功召开,数十位国内外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在会上传经送宝。

年3月,“诺华神经内分泌肿瘤论坛”全国北上广、江苏等八城连线线上及线下会议盛况空前的召开,汤琪云担任南京分会场主席,会后,她在朋友圈感慨:“一天的头脑风暴,上下午全程线下主持和串场,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新希望,医者终生学习,人在途中......”两年多的耕耘,收获颇丰。从临床来看,中心年诊治例以上神经内分泌肿瘤新患者,大多数来自外地,辐射到除西藏外我国所有的省份。病种除在胃肠道、阑尾、胰腺、肝胆、肺等常见部位,还包含纵膈、子宫、椎管、鼻咽、肾上腺等罕见部位,还诊治多发性内分泌瘤MEN-1、MEN-2等罕见遗传综合征。现如今,再说“神经内分泌肿瘤”,国内医学界大咖会条件反射式地提到汤琪云和她领衔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中心团队。

最牵挂的还是病人:患者的笑颜,是最有力的“强心针”

每次见到汤琪云,她总是一副“脚踩风火轮”的状态,用她的话说,她现在是“走到哪里忙到哪里”:每周一和周三上午坐诊消化门诊,下午坐诊神经内分泌肿瘤专病门诊,周二全天和周四上午内镜手术日,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遇到复杂手术,常常站着连续4、5个小时,“长年下来,常常忙得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汤琪云笑言。

尽管每周的正常工作已经非常劳累,尽管时不时听见汤琪云将“劳碌命、太累了”挂在嘴边,但她仍然门诊一个接一个,已经排满的内镜也会因为患者的一句“核酸已经做了”而心软加号,牺牲休息时间继续做,到了周末,她又马不停蹄前往全国各地讲学,学术交流,医院会诊,服务基层百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年无休。

对汤琪云而言,时间就是最大的敌人。“就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站在手术台前或穿梭于病床间不知不觉就是一天,稍空一些,坐到办公桌前喝口水,习惯性拿起医科书或到电脑上查一些资料,等我回到家,我就累成了一滩泥,浑身瘫软在沙发上,什么也做不了了。”汤琪云这样形容她的一天。

那为什么还在坚持?“大概是追求完美、感受到被病人需要吧,病人来了,我就得给他们认真看,仔细看,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待”。在外出会诊期间,曾有一位海安的病人给汤琪云留下了深刻印象。患者是一位高龄胃巨大间质瘤患者,汤琪云为其做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肿瘤内镜切除手术,一直做到晚上十一点,做完后她一直守着病人,直至第二天病情稳定了才离开。“到了第二年复查时,我已经不记得她了,但这位老人竟然在得知复查结果一切都好的时候和她丈夫同时给我深深鞠了一躬,我都没有反应过来,但那个情景一直刻在我的心里,我很欣慰解决了患者的病痛”。她幽默诙谐地说“被病人需要的存在感”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持久的动力,支撑着她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病人的感谢就是汤琪云工作的最大动力。在她的门诊,每位患者都希望她能为自己做内镜手术,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找到你我就放心了”;在内镜室,每位麻醉苏醒的病人睁开眼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她,即使已被推出手术室也要回来作揖表示感谢......医者仁心,她最牵挂的还是自己的病人,“看到他们病愈出院的笑颜,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科和人才发展了,病人才有希望

“我希望多看一个病人,多为一个病人解除痛苦,但病人终究是看不完的,我就想多培养年轻人,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做好学科发展和人才团队的建设,病人才有希望。”“作为学科带头人,汤主任对我们团队有着长远的布局和规划,对每一位年轻医生的个人发展都有明确思路”,团队的朱国琴副主任医师表示,在内镜手术的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汤主任便会亲自或委托其他专家从旁指导,待到可以独立操作时,她又会到场坐镇把关,“一直到我们做成功了她才会离开,同时要求我们对病人的手术过程进行汇报总结。她对每一个医生的培养都是这样。”

如今,科室的年轻医生都逐渐能够独挡一面,而这离不开汤琪云一以贯之的扶持和严格要求。年4月,随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老年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田野遇到了一个棘手难题。61岁的患者李女士因长期气管插管,发生高位食管气管瘘,只有通过内镜实施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才能有一线生机。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未有此先例,田野心里也没底。“不置入支架封堵食管气管瘘口,恢复消化道和呼吸道各自的完整性,患者就没有生存机会,之前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功亏一篑,我们不能辜负患者及其家属对我们的信任!”接到田野从武汉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打来的电话,汤琪云当即表示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救治患者,她几乎每天组织科室骨干医生与前线的田野等医生讨论,反复演练,最终设计出详细的手术步骤,手术当天,在医疗队队长、医院刘云副院长的统一指挥下,前后方联动,田野在密切接触患者、冒着被强传染上新冠肺炎的风险情况下,奋不顾身,沉着镇静,成功完成武汉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术。谈及成功心得,田野说,正是多年汤琪云教授指导下的工作训练,使得他操作内镜时可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即使复杂手术,也很有信心。

“作为一名医生,培养年轻人,我毫无保留。”今年是辛丑牛年。大年初一值班的汤琪云在朋友圈中写到:“牛年抬头振作拓荒牛,俯首甘为孺子牛,勤恳愿做老黄牛,专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内镜治疗,为患者服务!”是的,这位看似温婉柔弱、却在手术中占据绝对C位的医生,正凭借着卓越的内镜技术与对患者的一腔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诊治消化道早癌、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及炎症性肠病(IBD)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

初春的雨中,她又一次脚步匆匆地走在前往内镜中心的路上,像是永不疲倦似的,又像是在走向未来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特色诊疗的康庄大道,她笑着说:我们跑起来吧!

来源:医院

编辑:曹宏萍

校对:周序

审核:李志宏

总编:陆艾涢

点击进入“江苏女性”网手机端

崔锦江:用光疗愈伤痛,点亮人文关怀

兰红娟:打造东南村的“田园牧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